時值盛夏,響沙灣流金溢彩,壯闊神秘。
有朋自遠方來,響沙灣人敲起振奮人心的大鼓,唱起深情的長調,跳起奔放絢麗的舞蹈,綻開張張燦爛的笑臉,迎接來自海內外攝影界的嘉賓。
2011年,這片金色的會唱歌的沙子,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西北大漠瑰麗色彩和神奇魅力。國內外著名攝影家及攝影愛好者300多人齊聚響沙灣,他們用藝術的第三只眼睛,分享熱情的沙漠給攝影藝術帶來的全新視界,收獲攝影創作的喜悅,品茗魅力響沙灣——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所蘊涵的獨特的文化風味。
開幕式——彰顯攝影文化品牌魅力
盛夏的響沙灣,大漠中陣陣熱浪擁抱著遠方的客人;大漠深處的藝術宮內卻涼風習習,好似一處避暑勝地。7月11日上午9點,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開幕式在這里舉行。
響沙灣民族歌舞團的開場舞蹈,熱情奔放,特色濃郁,表現了團結進取的響沙灣人的熱情好客。他們用曼妙的舞姿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嘉賓貴客。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高顯莉女士熱情洋溢地致辭,她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向各位嘉賓和攝影家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希望各位攝影家在第二屆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活動中,取得創作和理論研究雙豐收。她還就本屆攝影周的主題——“攝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介紹,對“中外攝影家大PK”活動寄予期望。
鄂爾多斯市副市長曹郅琛發表了講話。他說,近年來,鄂爾多斯旅游業蓬勃發展,繼榮膺全國旅游城市之后,又掀起了二次開發建設的熱潮,重點實施旅游“五個一”工程。為貫徹落實“五個一”工程,今年元旦達拉特旗政府和中國攝影家雜志社在響沙灣成功舉辦了中國攝影家2011響沙灣迎春國際攝影周,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為宣傳響沙灣、宣傳鄂爾多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時隔半年,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如期舉行,這次活動內容更豐富,亮點更多。特別是邀請到李德、久保田博二等世界攝影大師參與攝影PK,提升了這一品牌的含金量和影響力。我們期待也相信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能夠成為薈萃世界攝影精品、彰顯攝影藝術魅力的盛會。攝影藝術家的智慧和辛勞,憑借這塊神奇的沙漠和手中的鏡頭,將會成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開幕式上,先后為《影像中國》攝影大賽頒獎,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大展頒獎,還為第一屆團體PK頒發了獎杯、證書,并啟動了“中外攝影家大PK”活動。
參加本次大PK的4位國外攝影家都來自馬格南圖片社,分別是日本籍攝影家久保田博二、英國籍攝影家克里斯·斯蒂爾·珀金斯和伊安·貝瑞、美國籍攝影家埃里·里德。他們走上舞臺,和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朱憲民、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日報》高級記者王文瀾、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桐勝、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總干事解海龍一起接過PK旗幟,互贈了禮物。全場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參會嘉賓和影友都瞪大了眼睛,期待目睹此次的大PK。
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是《中國攝影家》雜志社與響沙灣旅游公司聯合在浩瀚的沙漠之上打造的一個攝影文化品牌。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攝影研究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攝影家》雜志社與內蒙古響沙灣旅游景區承辦,中石化攝影家協會、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安塞攝影家協會協辦。承辦和協辦單位聯手合作,組織了精彩的節目奉獻給觀眾!独俏琛、現代舞《敖包相會》讓人耳目一新,前者表達了攝影家面對大千世界捕抓瞬間也需要有狼一樣堅忍不拔的精神,還需要機智靈敏的思維;后者則講述了在響沙灣攝影創作基地一則攝影人美麗的情感故事。國粹京劇2010年11月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石化攝影家協會帶來的京劇《霸王別姬》和《智取威虎山》選段《打虎上山》,讓觀眾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的博大精深。響沙灣民族歌舞團編排的現代舞《晶魚》,以億萬年前響沙灣地區古海邊一個清澈的君蘭湖為背景,相傳湖里生長著溫柔善良的“晶”魚,她們都是海的女兒,人們常?吹剿齻兠利惖纳碛,跳著婀娜多姿的舞蹈,引人入勝。青年歌唱家黃堃特意為來賓獻上一首唐代劉禹錫的《竹枝詞》譜寫的歌曲,讓人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而深感自豪!蛾柟饴飞稀窡崆楸挤,在甜美的歌聲中讓人們仿佛看到了祖國的強大與繁榮。
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給人們呈現了響沙灣的熱情好客,遠道而來的嘉賓們也紛紛獻上了他們特有的佳作,表達參加此次活動的激動心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走上了舞臺,協辦單位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專門給主辦單位贈送了兩幅蔚縣剪紙。
在響沙灣游牧劇場,“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攝影展覽土色土香準備就緒。8位PK選手以及主辦協辦單位代表:《中國攝影家》雜志主編李樹峰、響沙灣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俊、中石化攝影學會秘書長石菁、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楊越巒一同為攝影展剪彩。
大PK——中外攝影家并肩創作的舞臺
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最大的亮點,是中國攝影史上第一次國際頂尖攝影師在同一拍攝點進行拍攝較量——“中外攝影家大PK”。
“攝影家大PK”是《中國攝影家》雜志的品牌活動,已經成功在全國各地舉辦了7站,包括河北淶源站、河南堯山站、浙江龍泉站、河北蔚縣戰、山東招遠站、團體PK響沙灣站、甘肅華亭站。
在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上,這一活動又有重大突破,主辦單位請來了世界級攝影大家,他們都是在世界攝影最前沿搏擊多年的重量級人物。馬格南圖片社享譽海內,此次組織了4位攝影師,分別有:克里斯·斯蒂爾·珀金斯(英國)、伊安·貝瑞(英國)、埃里·里德(美國)、久保田博二 (日本),他們參與并記錄了20世紀和21世紀世界許多地區的重大事件和人類生存狀態,他們的作品在世界上引起過重大反響。他們的對手是中國4位最具代表性的攝影家:朱憲民、王文瀾、張桐勝、解海龍,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
7月10日下午,在響沙灣旅游景區和樂樓和議會議大廳,召開了中外攝影家PK選手見面會。其中有兩位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是日本攝影家久保田博二,一位是中國攝影家朱憲民。他們都是攝影大家,都年事已高,但都推掉評委當PK選手。他們共同表示,非常珍惜這次國際間的攝影學習和交流,更想在富有神奇魅力的響沙灣進行攝影技藝較量,碰撞出新的攝影藝術火花。
《中國攝影家》雜志社主編李樹峰介紹了中國攝影家大PK的開展情況。在中國攝影家雜志社的組織下,“中國攝影家大PK”從個人到團體,有力的促進了攝影人的相互交流,積極尋求突破傳統的路徑,打開了攝影學術研究一扇新的大門;而且加深了我們對攝影的理解,我們對攝影有了非常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從中體會到了攝影藝術給我們帶來的心里愉悅。參加過PK活動的攝影家和評論家,都深深愛上了這項活動,希望能夠有全國性的PK或者是國際性的PK。
李樹峰說,這次能夠和馬格南圖片社的攝影大家進行PK,是中國攝影家一次絕好的學習機會。這樣的學習是雙向的,因為這種PK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
見面會上,中外雙方還就大PK拍攝主題、參賽規則、評比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進行了探討。但更多的是投身中外藝術交流學習、攝影技藝切磋的興奮,文化有異,但追求文化藝術是共同的。
來自美國的攝影家埃里·里德雖然時空還沒有倒過來,倦容時而浮現在黑黝黝的臉上,但依然抖擻精神,他說,我過去做過記者,那時就養成一種習慣,每天早上醒來,一睜眼就想:“喔,新的一天開始了,今天會發生哪些新鮮的事呢,今天會碰到什么有價值的新聞,會有怎樣的收獲。”今天來到這里,這樣的期待很強烈,希望能夠有讓人滿意的收獲。
英國的攝影家伊安·貝瑞說,自己平時喜歡自己拿一個小相機進行悄悄拍攝,這是一種自由而且隨意的狀態;如今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和同行并肩進行拍攝,感覺很新奇。
此次攝影周的主題是“攝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了推動攝影家拍好此次的主題照片,承辦雙方組織了相關的攝影展覽、專家講座,拍攝主題以相關的表演或展示進行,包括敖包祭祀、安塞腰鼓、賽駝、蒙古服飾展示、博克、放飛風箏,此外還組織了“黃河人家”紀實拍攝活動。
謝海龍說:這次來PK的是國際上很有地位、分量很重的攝影家。我是雙子座,人家說我就應該向宣傳方面發展,也是巧合,我愛上了攝影。這次通過學習肯定能夠產生一些新的理念,也將是一次非常愉快的藝術交流過程。
在此后的72小時PK主題拍攝時間里,這些參加比拼的中外攝影大家和許多的攝影人一樣,參加每一項主題拍攝,開朗而隨意。他們好像更多的是在思考,隨時抓拍。第二天上午,記者一直沒有搜尋到日本攝影家久保田博二的身影,據說是自己獨自到大漠深處拍攝去。
“目睹中外攝影家在內蒙古響沙灣景區舉行攝影比賽,是此次參加攝影周活動的攝影人的榮幸。”一位資深攝影人這樣說。
“這是中外攝影文化的碰撞,是攝影藝術的深層交流,必將在攝影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我們期待著中外攝影家新的杰作在響沙灣景區誕生!”參加大PK的一位中國攝影家抒發了自己的激動心情。
專題展覽——盡顯文化遺產魅力
影像呈現歷史,瞬間感動世界。
在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期間,響沙灣藝術宮游牧劇場就變成一座攝影佳作匯聚的世界,“我們的精神家園”——201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展在此展出。沙灘上用松樹桿制作成古樸自然的展架,一幅幅大作在期間盡顯藝術風采,自然簡單的設計與看似深奧的藝術在此處相得益彰。
“我們的精神家園”——201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展,是第一次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中國藝術研究中國攝影家雜志社承辦的全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攝影展。此次展出的220余副作品,是從全國2萬多件征稿中嚴格遴選出來的,這些融紀實性和藝術性、真實性和典型性于一體的攝影佳作,用鏡頭語言,全面而客觀的反映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狀況、存續狀態和保護成果。這次全部來到響沙灣展出,通過攝影家的鏡頭,可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超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和無限魅力。
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內蒙古響沙灣,是國家文化部第四批確定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在促進攝影藝術理論研究、推舉攝影新人成長、推動中國攝影事業繁榮發展的同時,積極加強文化建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鄂爾多斯婚禮》精心打造成為民族歌舞劇,搬上舞臺,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也已經成為一各重要的文化品牌,享譽海內,并走出國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使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促進文化多樣性,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高顯莉女士說,中國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作為無形的并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展現著人類非凡的創造力。我們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攝影展,目的是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鼓勵和領導廣大攝影人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拍攝,用影像為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國家數據庫的建設作出獨特的貢獻。
主題攝影——展示文化的靚麗平臺
2011年7月的響沙灣,是一次古老與現代文化的有力交集,是一次中外攝影藝術洶涌交流。攝影周期間,大漠上腰鼓陣陣,駝隊在沙海中蜿蜒不絕,美麗的蒙古服飾在純凈的大漠襯托下熠熠生輝……這些都被一群一群的攝影家包圍這,被一只又一只鏡頭記錄著。
本次攝影周的主題是“攝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也是中國第一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攝影節。響沙灣旅游景區不僅精心展示了本公司多年打造的民族文化產品,同時還邀請了安塞腰鼓、黃河風箏協會,設置的主題拍攝內容包括沙漠腰鼓、奇特風箏放飛、鄂爾多斯婚禮、蒙古服飾模特外景、乘火車拍響沙灣、百峰駱駝、沙漠博克。
7月11日晚,在響沙灣大漠深處,夜光風箏與繁星齊暉,五彩焰火和閃光燈共舞。在靜穆的沙海中,響沙灣“和仙臺”燈火輝煌,人影幢幢,仿佛遙遠的天上人間夜市。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沙漠露天歌舞餐會在這里舉行。
在距仙沙島東邊千余米處,一束強烈的燈光照亮沙漠高處,十多位鼓手舞動大槌,紅色的絲帶隨風隨光飄舞。鼓手散去,隨著一聲聲蒼涼的狼嚎,伴著震撼人心的激揚樂曲,一大群狼(演員扮演)從大漠深處走進聚光燈下,從沙漠高出輕易而詭秘的奔騰而下,之后,又迅速的消失在濃濃的夜幕中。瞬時,在北方一處沙丘上,一隊靚麗的蒙古模特在燈光長長的巷道中逶迤而來,隨后一群佤族少男少女舞動著長矛和皮鼓,騰挪翻轉,口吐烈焰。這是《浪舞》在夜間沙地舞臺的精彩演繹。
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有的攝影家看得如醉如癡,有的端著相機不停的“喀嚓喀嚓”,生怕漏掉一絲精彩瞬間。
此次攝影周安排的“祭敖包”主題拍攝,是一個最大的亮點。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為了向中外攝影家展示蒙古民族這一傳統習俗,響沙灣旅游景區精心選擇了大漠中最高的沙丘,用石頭壘起敖包,插上樹枝、柳條,樹枝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布條和紙旗。7月12日,專門從烏審召請來活佛,舉辦了首次祭祀活動。參加此次攝影周的中外攝影家,有幸全過程拍攝了這次祭祀活動,同時也加入到了祭敖包的行列中。
“此次攝影周活動,把我帶進入一個非物質文化的寬廣空間,深刻領悟到了非物質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么多的主題拍攝放在這浩瀚的大漠里,讓我盡情享受按動快門的快感。真過癮!”一位正在沙丘上看自己作品的攝影人這樣對記者說。
鄂爾多斯市副市長曹郅琛這樣評價主題攝影:影像凝聚歷史,影像凝聚魅力,優秀的攝影作品不僅能真實記錄歷史,更具強烈的震撼力,引起人們對美好事物和藝術的共鳴和追求。通過對攝影主題的高度認同,從而引導人們積極向上、崇尚美好、追求進步,進而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原動力。
學術研討——拓展文化產業的基地
11日下午,剛用過午餐的攝影人就聚集在響沙灣大漠深處的仙沙島和仙臺的仙臺大帳內,聽取中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的專題講座——《非遺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帳外陰云密布,沙地上狂風大作,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帳內祁慶富教授講解引經據典,有條不紊。他分別從正確理解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和申報程序、如何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加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度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并對當前社會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的幾個誤區和偏差、錯誤觀點進行了分析和批評;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開發”的內涵和意義進行了深入挖掘。
風聲、雨聲、講解聲,聲聲入耳。許多聽講者邊做筆記,邊悉心思考,感覺收益頗多。夕陽西落,風雨乍停。響沙灣大漠如洗,天潤氣清。聽后講座的攝影人紛紛奔赴自己理想的拍攝,抓拍這難得的雨后大漠發光。
7月13日上午,在響沙灣旅游景區和樂樓和議會議大廳,應邀專家、學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獲獎作者共同就“攝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研討。
努力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參加研討會的攝影人的共識!吨袊鴶z影家》雜志主編李樹峰說:我們以這次攝影周為契機,明確提出攝影人今后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拍攝非遺,國家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拍攝非遺一方面是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另一方面對攝影人來說相當于開辟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我們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把它拿到拍攝中去用。
通過研討,大家普遍認為:在拍攝過程中,只有了解非物質文化,才能拍出好片子。要重視“非遺”項目和民俗活動的過程性,從開始到結束,要針對實際情況詳細的記錄拍攝,實際的記錄歷史。一位資深的攝影師說:拍攝非遺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攝影離不開“非遺”,“非遺”也離不開攝影。好多民俗文化,都值得我們去拍。
下午,在仙沙島和仙臺的仙臺大帳內,美國的三位女攝影家勞拉·莫亞、卡瑟琳·勞瑞、南希·紐曼就攝影理念和創作、攝影文化與攝影生活,和中國的許多女攝影家及攝影評論家進行了座談。北京田野中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嫣女士做起了翻譯,她以促進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為己任,此次從語言、到文化,在中外攝影家中間搭起了一座橋梁。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高顯莉女士這樣評價此次學術研討:近幾年來,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學術攝影活動,在攝影業界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很大的影響力。此次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更為廣大攝影家搭建起了一個新的學術交流平臺,在宣傳景區的同時,促進攝影理論研究不斷走向深入,推動中國攝影理論研究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建基地——響沙灣人邀請攝影人回家
作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內蒙古響沙灣在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加強旅游文化建設,成為國家文化部第四批確定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為了推動攝影文化和旅游事業的協調發展,促進攝影藝術的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中國特色的攝影之路,推舉攝影新人,推動中國攝影事業繁榮發展,他們與《中國攝影家》雜志社主動合作,聯合打造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文化品牌。響沙灣旅游景區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中國攝影家》雜志社的攝影藝術研究中心,也是中國攝影家創作基地。
今年1月1日至5日,第一屆中國攝影家2011響沙灣迎春國際攝影周在響沙灣旅游景區成功舉辦,中國攝影家迎春年會也首次走進內蒙古響沙灣。期間,國內外著名攝影大師、攝影家以及攝影愛好者300多人在響沙灣進行了主題拍攝,盡情捕捉沙漠風光和獨特的蒙古風情,舉辦了《風景攝影的現狀與突破路徑》主題高層論壇;東莞攝影家協會代表隊和天津濱海新區攝影家協會代表隊的攝影比拼,則首開中國攝影家團體大PK;中國攝影家2011響沙灣國際攝影展也在響沙灣沙漠藝術宮開展。
在第二屆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上,響沙灣旅游景區設立的一個歡迎牌上,一句“響沙灣——請攝影人回家!”,讓每位攝影人來到響沙灣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也瞬間溫暖了攝影人的內心,激發出他們強烈的創作熱情。
“位置決定影響,角度決定空間。”響沙灣人深深知道個句話的分量。為了給攝影家提供更好的創作平臺,讓攝影人既可以貼身感受大漠氣息,又不至于太過艱辛,響沙灣旅游景區選擇在大漠深處的一塊很大的臺地上,建設了“仙沙島”、“和仙臺”。
起伏的白色房頂、涼棚頂和金色大漠相映成趣,木質的圍墻和木質地板自然而典雅,平添許多清涼和愜意;落地大玻璃把近千平米的自助餐廳和戶外休息區隔開,好似一座玲瓏剔透的沙漠蜃樓。潔白的張拉膜涼棚,好像張開的雙臂,召喚著從四面八方歸來的攝影人。和仙沙島遙相呼應的“和仙臺”,有大小13座蒙古包聳立在高臺上,凸顯蒙古民族文化;它和仙沙島由一條曲曲折折、蜿蜒于沙海中的木板小道和一座木制小橋連接。坐落在“和仙臺”中間的“和仙大帳”,可容納200多人召開會議,帳內蒙古民族特色用品和色彩鮮艷的繪畫與現代高科技音畫設施彼此和諧的組合在一起。
此次攝影周的許多活動,包括主題拍攝、講座研討和午晚用餐都在這里進行。這些建筑融環保與藝術于一體,從今年6月初動工,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克服重重困難,是響沙灣人智慧和汗水的凝聚,是響沙灣又一項攝影基地建設的大手筆。
這是一次文化藝術的盛會,這是一次攝影界的巔峰交流。
7月14日上午,眾多攝影人聚集在響沙灣旅游景區和樂樓和議會議大廳,通過投影儀,觀賞中外攝影家大PK的作品。組辦方還邀請到11位國內外著名專家,一起對作品進行分析。這是攝影創作的深度交流,是視覺文化的國際研討,在攝影業界引人注目。
一幅幅藝術畫面,彰顯了中外文化的特色和不同視角。但對于攝影藝術的追求是相同的,也將是永無止境的。